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臺灣政治發展專題
Seminar on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 
開課學期
103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國家發展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陳明通 
課號
NtlDev8046 
課程識別碼
341 D16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5,6,7(12:20~15:10) 
上課地點
國發302 
備註
103學年度入學博士班「當代臺灣研究」領域必選課程。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32NtlDev8046_TPD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係本所博士班「當代臺灣組」的必選課程,如課名稱所言,目的在探討臺灣的政治發展,重點放在戰後國民政府播遷來臺,從作為反攻復國基地,並據以實施一黨威權統治,一直到威權解體、政治開放,這一系列的政治民主化的過程。整個課程分為兩部分,一是探討解釋臺灣政治何以如此發展的各種解釋理論,另一是從政治共同體、政治規範與結構、政府治理、國會與政黨政治、兩岸關係等面向,分析臺灣政治發展的現況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在於讓修習者深入瞭解臺灣的政治發展,不僅僅要瞭解發展的動力與原因,還要瞭解發展的過去、現在及未來。為將來從事此一議題的相關研究奠下基礎,發掘問題,尋找答案,獻上對策,以符合本所博士班教育目標:創新國家發展之理論與實務,培養具有全球化、國際或區域議題的宏觀視野與研究能力,並落實在當代臺灣、大陸,以及因而衍生的兩岸關係上的獨立研究能力,進而成為國家發展領導人才。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的報告有兩部分,第一部分是課堂報告,依修課人數排定每個人報告的次數;第二部分是期末報告,在學期結束的一週內繳交,期末報告可就課堂報告的題材修改完備繳交,或重新選擇一題材撰寫繳交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四 16:30~17:30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1. Adam Przeworski and Fernando Papaterra Limongi Neto,1997,
“Modernization: Theories and Facts,” World Politics, vol. 49, no .2,pp. 155-
183.
2. Chou Yang-sun and Andrew J. Nathan,1987, “Democrating Transition
in Taiwan”,Asian Survey,vol.27,no.3(March),277-299.
3. Cyril E. Black,1966,The Dynamic of Modernization,New York:Harper
& Row Chapter 3.
4. Gary Marks and Larry Diamond,1992, “Seymour Martin Lipset and the
Study of Democracy”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, vol. 35, no. 4, pp. 352-362
5. Karl W. Deutsch,1961,“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
Development”,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,55,493-513
6. Larry Diamond,1992,“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
Reconsidered, ”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, vol. 35, no. 4, pp. 450-454.
7. Norman H. Nie,G. Bingham Powell, Jr. and Kenneth Prewitt,1969,
“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: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”,
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,Vol. 63,No. 2, pp.361-378
8. Rigger, Shelley (2004). “Taiwan’s Best-Case Democratization,”
Orbis,vol.48, no.2 (Spring): pp.285-292.
9. Samuel P. Huntington, 1991, The Third Wave:Democratization in the
Late Twentieth Century. Chapter 2.
10. Samuel P. Huntington, 1991, The Third Wave:Democratization in the
Late Twentieth Century. Chapter 3.
11. Samuel P. Huntington,1968,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.
Chapter 1.
12. Seymour Martin Lipset, 1959, “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:
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,”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
Review, vol. 53. no. 1,pp. 69-105.
13. Walt Whitman Rostow,1990,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: A Non-
Communist Manifesto,New York 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 Chapter 2
14. Yun-han Chu,1992,“Democratic Opening in Taiwan” in Crafting
Democracy in Taiwan. Taipei: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Press.
chapter 2.
15. Yun-han Chu,1992,“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Democratization” in
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. Taipei: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
Press. chapter 3.
16. Yun-han Chu,1992,“Regime Transition and New Diplomatic
Initiatives” in 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. Taipei: Institute for National
Policy Research Press. chapter 6.
17. Yun-han Chu,1992,“Social Movements and Democratization” in
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. Taipei: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
Press. chapter 4.
18. Yun-han Chu,1992,“Studying Regime Transition and
Democratization” in 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. Taipei: Institute for
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Press. chapter 1.
19. Yun-han Chu,1992,“The Realignment of State-Business Relations”
in 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. Taipei: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
Research Press. chapter 5.
20. 王甫昌,1997,〈臺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〉。載:游盈隆主編,吳乃
德等著,1997,《民主鞏固或崩潰》,臺北:月旦出版社。頁133-156。
21. 王振寰,1999,〈邁向常態化政治:臺灣民主化中統理機制的轉變〉,載:林
佳龍、邱澤奇主編,《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》,臺灣研究基金會叢書二之五,臺北:
月旦出版社,頁153-188。
22. 王塗發,1997,〈臺灣與中國經貿交流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影響〉。載:游盈隆
主編,吳乃德等著,1997,《民主鞏固或崩潰》,臺北:月旦出版社。頁283-301。
23. 田弘茂,1989,《大轉型:中華民國的政治與社會變遷》,臺北:時報出版
社。第九章。
24. 朱雲漢,1990,“Social Protests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”,《政
治科學論叢》,第一期,頁271-303。
25. 江宜樺,2001,〈新國家運動下的臺灣認同〉,載:林佳龍、鄭永年主編,
《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》,臺灣研究基金會叢書二之六,臺北:新自然主義公司出版,頁
181-216。
26. 何明修,2003,〈民間社會與民主轉型:環境運動在臺灣的興起與持續〉,
載:張茂桂、鄭永年主編,《兩岸社會運動分析》,臺灣研究基金會叢書二之七,台北:
新自然主義公司。第二章。
27. 何思因,1992,〈選舉競爭與中華民國的民主化〉,《東亞季刊》,第23卷第4
期,頁72-81。
28. 吳乃德,1997,〈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:衝突、共生與解決〉。載:游盈隆主
編,吳乃德等著,1997,《民主鞏固或崩潰》,臺北:月旦出版社。頁15-30。
29. 吳介民,1990,《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:臺灣1980年代》。臺北:國立臺灣
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30. 吳玉山,2006,〈政權合法性與憲改模式:比較台灣與歐洲後共新興民主國
家〉,載:吳重禮、吳玉山主編,《憲政改革:背景、運作與影響》,臺北:五南出版
社,頁29-62。
31. 吳叡人,1997,〈民主化的弔詭與兩難?——對於臺灣民族主義的再思考〉。
載:游盈隆主編,吳乃德等著,1997,《民主鞏固或崩潰》,臺北:月旦出版社。頁31-
48。
32. 李炳南,1994,《憲政改革與國民大會》,臺北:月旦出版社。
33. 沈有忠,2006,〈制度制約下的行政與立法關係:以我國九七憲改後的憲政運
作為例〉,載:吳重禮、吳玉山主編,《憲政改革:背景、運作與影響》,臺北:五南出
版社,頁155-190。
34. 林佳龍,1999,〈解釋臺灣的民主化: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〉,載:林
佳龍、邱澤奇主編,《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》,臺灣研究基金會叢書二之五,臺北:
月旦出版社,頁87-152。
35. 林佳龍,2001,〈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〉,載:林佳龍、鄭永年主編,《民
族主義與兩岸關係》,臺灣研究基金會叢書二之六,臺北:新自然主義公司出版,頁217-
266。
36. 林芳玫,1997,〈認同政治與民主化:差異或統合?〉。載:游盈隆主編,吳
乃德等著,1997,《民主鞏固或崩潰》,臺北:月旦出版社。頁117-132。
37. 林茲(Juan J. Linz),1999,〈對民主轉型的一些思考〉,載:林佳龍、邱澤
奇主編,《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》,臺灣研究基金會叢書二之五,臺北:月旦出版
社,頁3-24。
38. 邵宗海,2006,兩岸關係,臺北:五南出版社。第一章。
39. 胡佛,1998,〈臺灣的選舉機制與政治變遷〉,載:胡佛,《政治科學的科學
探究(四):政治變遷與民主化》,臺北:三民書局。頁35-68。
40. 胡佛,1998,〈臺灣的選舉競爭與政治民主化〉,載:胡佛,《政治科學的科
學探究(四):政治變遷與民主化》,臺北:三民書局。頁69-100。
41. 若林正丈著、洪金珠等譯,1994,〈分裂國家與民主化〉,載:《臺灣:分裂
國家與民主化》。終章章。
42. 若林正丈著、洪金珠等譯,1994,〈國民黨國家的變遷與對外危機〉,載:
《臺灣:分裂國家與民主化》。第五章。
43. 若林正丈著、洪金珠等譯,1994,〈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〉,載:《臺灣:分
裂國家與民主化》。第四章。
44. 范雲,2003,〈連結運動者與變動的政治機會結構:八0年代到九0年代臺灣民
主轉型過程中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個案研究〉,載:張茂桂、鄭永年主編,《兩岸社會運動
分析》,臺灣研究基金會叢書二之七,台北:新自然主義公司。第五章。
45. 徐火炎,1997,〈選舉與臺灣政黨重組的趨勢〉。載:游盈隆主編,吳乃德等
著,1997,《民主鞏固或崩潰》,臺北:月旦出版社。頁245-262。
46. 張世熒,1997,〈臺灣政治民主化過程中議會政治的特質及轉變〉,《中國文
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》,冬季刊,頁85-97。
47. 張嘉尹,2006,〈臺灣憲法變遷的憲法學考察〉,《臺灣民主季刊》,第3卷第
3期,頁P129 – 164。
48. 許宗力,1997,〈民主化與司法威信的重建〉。載:游盈隆主編,吳乃德等
著,1997,《民主鞏固或崩潰》,臺北:月旦出版社。頁77-88。
49. 郭正亮,1997,〈選舉總路線下的民進黨〉。載:游盈隆主編,吳乃德等著,
1997,《民主鞏固或崩潰》,臺北:月旦出版社。頁204-222。
50. 陳明通,1995,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,臺北:月旦出版社。第五章。
51. 陳明通,1998,〈基層選舉、地方派系與外來政權的生存發展模式:對臺灣政
治民主化的重新評估〉,載:陳明通、鄭永年主編,《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》,
臺灣研究基金會叢書二之三,臺北:月旦出版社。頁3-22。
52. 陳明通,2011,〈李扁時期臺灣與中國關係的比較:一項政治層面的「安全困
境」分析〉,載:吳秀玲主編,《兩岸關係六十年》,臺北: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兩
岸關係研究中心出版,頁11-125。
53. 陳明通,2013,〈臺灣民主化後主要政黨不忠誠研究: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
黨的比較分析〉,《東吳政治學報》,第三十一卷第二期,臺北: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出
版,2013.07,頁1-69。(與鄭龍水合著)(TSSCI)
54. 陳俊明,1995,〈政黨與台灣民主化進程初探:相關理論探討與分析架構芻
議〉,《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》,笫4 卷笫2 期,頁201-212。。
55. 陳敦源,2009,〈透明之下的課責:臺灣民主治理中官民信任關係的重建基
礎〉,《文官制度季刊》,第一卷第二期,2009年4月。頁21-55
56. 游盈隆,1997,〈民主鞏固與臺灣憲政體制的選擇〉。載:游盈隆主編,吳乃
德等著,1997,《民主鞏固或崩潰》,臺北:月旦出版社。頁49-76。
57. 童振源, 2011,《臺灣的中國戰略:從扈從到平衡》,臺北市:新銳文創出版
社。
58. 童振源,2014,《臺灣經濟關鍵下一步:兩岸經濟整合的趨勢與挑戰》,新北
市:博碩文化出版社。
59. 黃昭元,1999,〈臺灣的民主轉型與政黨規範:政黨的民主化或國家化?〉
載:林佳龍、邱澤奇主編,《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》,臺灣研究基金會叢書二之五,
臺北:月旦出版社,頁237-260。.
60. 葉俊榮,2004,〈政府再造與區域治理〉,《研考雙月刊》,第28卷第5期,頁
P13 – 24。
61. 劉文仕,2006,〈從歐盟成員國地方治理的發展經驗解構1996-2005臺灣地方制
度改革的兩大迷思〉,《臺灣民主季刊》,第三卷第三期,頁35 – 84。
62. 瞿宛文,2011,〈民主化與經濟發展:臺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〉,《臺
灣社會研究季刊》,第八十四期。頁243-288。
63. 蘇起、童振源主編,2013,《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》,臺北:五南出版社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報告 
30% 
 
2. 
期末報告 
7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6  課程準備與說明 
第2週
3/05  解釋臺灣政治發展的理論(一):現代化理論(許慈育) 
第3週
3/12  解釋臺灣政治發展的理論(二):選舉機制理論(詹景棠) 
第4週
3/19  解釋臺灣政治發展的理論(三):統治菁英理論(蔡至哲) 
第5週
3/26  解釋臺灣政治發展的理論(四):派系政治理論(蔡尚謙) 
第6週
4/02  溫書假 
第7週
4/09  解釋臺灣政治發展的理論(五):社會運動理論(吳宜瑾) 
第8週
4/16  解釋臺灣政治發展的理論(六):國際因素理論(張哲挺) 
第9週
4/23  政治共同體層次的發展(一)(鄭顯旭) 
第10週
4/30  政治共同體層次的發展(二)(翟青) 
第11週
5/07  政治規範與結構層次的發展(一)(楊喜慧) 
第12週
5/14  政治規範與結構層次的發展(二)(潘毅斌) 
第13週
5/21  政府治理層次的發展(一)(鄭中堅) 
第14週
5/28  政府治理層次的發展(二)(林至美) 
第15週
6/04  國會與政黨政治的發展(一)(蔡孟潔) 
第16週
6/11  國會與政黨政治的發展(二)(李縉穎) 
第17週
6/18  兩岸關係的發展(一)(卓伯源) 
第18週
06/25  兩岸關係的發展(二)(楊琇晶)